IEA:中國煤炭需求已觸頂 可再生能源重構新格局
12月2日,國際能源署(IEA)發布《世界能源展望2016》,這一展望報告被稱為“旗艦”報告,以前瞻性著稱,每年發布一次。
報告指出,在發電領域,2015年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已經超過了石油、天然氣、核能和其他能源裝機的總和。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齊曄評價稱,這一巨大改變可以說開啟了能源消費的新時代。
報告還首次全面分析了《巴黎協定》開啟的能源新時代。報告稱,如果要實現2℃的溫控目標,到2040年,可再生能源必須要占發電裝機總量的60%。
對于中國能源消費的變化,IEA能源供應展望部門負責人古爾德稱,高能耗行業不再是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IEA認為中國煤炭需求在2013年就達到了峰值,而去年的預測為2020年。
中國煤炭需求將大幅回落
IEA預測,到2040年時全球能源需求將增加30%。
在投資方面,全球能源供應累計需要44萬億美元的投資,其中60%投向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的開采和供應,包括使用這些燃料的電廠。近20%將投向可再生能源。另外還需要23萬億美元用于能效。與之相比,本世紀頭15年間,能源供應投資總額的近70%流向了化石燃料。
細分來看,煤炭行業的未來處境可謂“雪上加霜”,主要地區煤炭需求不斷回落,預計天然氣的使用量將在21世紀30年代超過煤炭。
IEA指出,中國的能源轉型是影響全球大勢的關鍵所在。中國煤炭需求在2013年就達到了峰值,未來將大幅回落,到2040年降至25億噸標準煤。在發電量中,煤炭的占比將從現在的近3/4降至2040年的不到45%。
據古爾德介紹,在1990年到2014年間,鋼鐵、水泥等高耗能行業主導了中國能源消費,而2014年以后的25年,輕工業、交通和服務業將成為主導。這意味著,高耗能行業不再是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由此帶來的煤炭消費減少為電力和天然氣的增長提供了空間。
而石油市場將進入一個更大的波動期。報告稱,2015年獲批開發的常規原油資源量跌至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最低水平,且今年現有的數據也未顯示反彈跡象。
報告同時指出,盡管石油需求增長減緩,但峰值還未出現,到2040年石油需求將超過1.03億桶/天。長期來看,石油需求主要集中在貨運、航空和化石行業,這些領域的特點是缺乏石油替代品。
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姜學峰也表示,在可預見的2030年、2040年、2050年的區間內,高度商品化的石油還是一種戰略性的物資,因為沒有任何一種全球大宗商品像石油這樣,其價格、供需格局的變化對世界經濟產生這么大的影響。預計在2030年之前,中國的石油消費將達峰,高峰的需求量約為7億噸,之后將逐步遞減。
報告稱,一個真正全球化的天然氣市場正在形成。到2040年,天然氣的需求將保持每年1.5%的增速。而液化天然氣(LNG)推動了又一次天然氣革命,貿易量翻番。
古爾德介紹,當前,天然氣市場轉型不斷加深,LNG在全球遠距離天然氣貿易中的占比也不斷提高,到2040年這一比例將達到53%。考慮到當前LNG市場供應已經充足,澳大利亞、美國及其他新LNG出口國的加入將給相關合同條款和價格機制帶來挑戰。
可再生能源擺脫發展桎梏
傳統能源前景堪憂,但IEA對可再生能源的預測比往年更加樂觀。
報告預測,到204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將占總發電量的37%、占新增發電裝機容量的60%。到時,以可再生能源為主的低碳燃料和技術將滿足將近一半的新增能源需求,而且大多數可再生能源在沒有補貼的情況下都將具備競爭力。
而在《巴黎協定》設定的2攝氏度溫控目標下,上述預測都有所變化。煤炭、石油的需求和投資將下降,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將提高。例如,總的能源供應投資將降為40萬億美元,其中化石燃料的投資占比會下降到近1/3。
2015年,因為全球經濟的能源強度降低了1.8%,能效提高以及全球各地清潔能源利用增加,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長完全停滯。
但報告同時指出,即使各國按計劃完成各自在《巴黎協定》承諾中設定的目標,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到2040年還將達到360億噸,這意味著《巴黎協定》盡快達到排放峰值的目標無法實現。
而對于實現2攝氏度溫控目標必不可少的碳捕集和存儲技術(CCS),報告在主要情景中將其的角色弱化了。對此,古爾德解釋稱,要實現2攝氏度的溫控目標,CCS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資產保護措施。只有使用CCS,才能夠保護好中國已經建好的這些基礎設施,讓其能夠去適應新設定的減排目標。
他預計中國一半的火電廠都必須使用CCS技術。雖然CCS已有一些技術上的可行性證明,但現有的一些CCS試驗項目進展緩慢。
齊曄補充說,CCS之所以被提出來,是因為過去可再生能源價格很高。且未來中國碳市場的建立和碳價的發展可能會比較緩慢,不足以支撐CCS很快地成為一個經濟上可行的選項。他建議,可以考慮在石油鉆井過程中使用CCUS(碳捕獲、利用與封存技術)。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 上一篇:煤炭價格猛漲 地方落實去產能走偏是誘因 2016/12/5
- 下一篇:貸款叫停背后的煤礦權血戰:礦山升值百倍引爭奪 2016/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