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鋼鐵商組建委員會 中國誓奪鐵礦石定價權
身為全球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中國卻沒有鐵礦石進口的“價格話語權”——這一局面將得到徹底扭轉。記者昨天從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獲知,一個凝聚所有具備鐵礦石進口資格企業力量的專門機構“進口鐵礦石工作委員會”已宣告成立。
新機構成立于本月15日,它隸屬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通過它,過去“一盤散沙”、各自為戰的中國鋼鐵商和經貿商緊緊地聯結在了一起,“它對提高中國鋼鐵企業參加國際鐵礦石價格談判的話語權將十分有利。”中國鋼協副會長羅冰生對記者說。
羅冰生介紹說,目前,所有具備進口鐵礦石資格的100多家企業均已參加該委員會,這些企業進口鐵礦石的數量占全國進口量的85%以上。
近年來,中國因進口鐵礦石的“海量”而落下全球“吸鐵石”綽號。但在大量進口過程中,因為價格話語權的缺失,中國鋼鐵商飽受其害。
“我國進口鐵礦石的渠道多而且分散。2004年全國可以從不同的渠道進口到鐵礦石的企業曾達到523家,中國企業各自為戰削弱了我們參加談判的話語權,并處于不利的地位。”羅冰生說。
也就是說,523家中國進口商要分頭與鐵礦石賣主——國際三大巨頭談價格。因此,“分而治之”的戰術成為三大國際巨頭慣用的伎倆,中國企業不得不一次次面對“漫天要價”的苦痛。
國內企業真正萌生“抱作一團”的想法,卻要“歸功”于澳大利亞鐵礦石供應商必和必拓前不久的一次“獅子大開口”。
2月22日,在今年新一輪國際鐵礦石價格談判中,最初達成協議,從4月1日起每噸鐵礦石價格比去年上漲71.5%。這個“天價”數字創下亞洲鐵礦石價格史上的最高紀錄。但更出人意料的是,必和必拓以運費差價——澳洲鐵礦石運抵亞洲的到岸價比巴西便宜為由,要求中國在71.5%以外再加7.5至10美元/噸的附加費。
3月31日,中國鋼協召集16家中國大鋼鐵商召開會議,共同商討應對問題。會上,16家鋼企一致贊同成立鋼協進口鐵礦石工作委員會。
4月13日,在中國鋼鐵商抱團壓力下,必和必拓終于放棄額外提價。當時仍處于“雛形”的進口鐵礦石工作委員會取得了第一次勝利。
東北鋼鐵
- 上一篇:河北省口岸首季共進口鐵礦石4523萬噸 2013/5/4
- 下一篇:鐵礦石五一節節后綜述 20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