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貿商探尋微利時代下盈利“良方”
東莞威達五金,廣東南鋼,惠州南鋼,珠海南鋼,冷軋鋼,冷軋中寬帶,冷軋帶鋼,冷軋板卷,東莞五金廠,惠州五金廠,珠海五金廠,廣州五金廠,東莞電解板,惠州電解板。進入微利時代,鋼貿商的盈利模式更須變革,傳統的低吸高拋賺取差價的經營方式已不合時宜了。在此情況下,鋼貿企業都在積極探索和創新盈利模式,尋求盈利良方。
良方之一:集成購銷
有家大型鋼貿公司開出的盈利秘方叫“集成購銷”。這家貿易公司根據當前鋼鐵流通業態的變化和自身的發展,進行一種創新性經營模式的探索。把“購”與“銷”集成為一體,以重點鋼鐵生產企業為目標開展經營活動,并提出“建立以鋼廠為核心的生產服務供應鏈業務體系”戰略思想,與鋼廠形成良好的、緊密的戰略合作關系,向鋼廠提供煤炭、焦炭、鐵精粉、廢鋼、鐵合金等鋼鐵原料,通過向鋼鐵企業提供重點原料,帶動自身的原料銷售,同時,向鋼廠采購鋼材,形成閉環業務。購銷互動,既能提高綜合盈利能力,又能減少資金占用,降低經營風險。去年這家鋼貿公司與國內20家重點鋼鐵企業開展集成購銷業務,合計商品量(鋼材和原材料)達2681萬噸,營業收入達539億元,比上一年同比增長39%。
良方之二:“近終型”營銷
有的鋼貿企業創新的盈利模式則是將銷售重點前移,實施“近終型”營銷模式。時下,鋼材貿易盈利大幅縮水,其中一個原因是流通環節多,物流成本高。諸如,鋼貿商從鋼廠訂貨,運到指定的倉庫,再分銷給中間貿易商,中間貿易商再轉手其他中間商,需要3到5個流通環節,最后才到達終端用戶手中。這樣流通環節利潤經過層層分攤之后,已經所剩無幾,遇到市場震蕩,價格下跌,還得虧本經營。這些鋼貿公司把銷售的中心和重點前移到最終端,直接向用戶提供鋼材。有的鋼貿公司的“近終型”營銷,做到向鋼廠和用戶兩頭靠攏,將鋼材直接從鋼廠發送到終端用戶的施工現場或指定地點,這樣不僅減少了鋼材的輸送環節,還加快了物流速度,節省了物流成本。這種“近終型”的經營模式必須“以需定銷”,鋼貿商首先與終端用戶簽訂供貨合同,然后按照終端用戶的訂貨合同,向鋼廠組織資源,再按照終端用戶提出的送貨時間、數量、品種等進行配送。鋼貿商在服務中為終端用戶增值的同時,也確保了自身效益。
良方之三:向深加工要效益
“向深加工要效益,在配送上搞創收”,這也是微利時代下一些鋼貿公司的盈利良方。通過加工配送提高鋼貿效益,這一點似乎已成為一個共識,不少鋼貿商都提出為客戶提供配送加工,但真正想通過配送加工,實現效益最大化,還須下一番真工夫。近年來,不少鋼貿商在加工配送上力求“深、近、異”,“深”就是對鋼材進行深度加工,盡最大限度滿足客戶需求;“近”就是貼近用戶,提供一站式服務;“異”就是向異型、“近終”產品發展,向用戶提供近似零部件產品。有的鋼貿公司為了實現以“深、近、異”為特點的加工配送,專門從美國引進先進加工裝備,并建立加工配送現代化物流體系,把銷售觸角延伸到華北、華東、華南、東北、西南、西北等地區。遍及全國的剪切加工中心在滿足不同客戶需求的同時,更提高了鋼材貿易的增值服務能力,使產品更貼近終端市場,從而實現了鋼貿企業從單純的貿易型向綜合服務型轉變,盈利水平得以提升。
良方之四:統購分銷
微利時代之下,鋼貿商抱團改變購銷格局,爭奪“定價權”,這也是一個盈利良方。國內鋼鐵流通領域長期以來呈現“散、小、多、亂”的經營局面,市場無序競爭不斷,而鋼貿企業與鋼廠長期建立的是買斷式的代理關系。這種“買斷式代理”是鋼貿商動用自有資金,先和鋼廠簽訂協議訂貨,到貨后按市場價格出售并從中謀取差價的模式。對于鋼貿商來說,在定價上始終沒有話語權,存在較大的市場風險。鋼企往往只與經銷規模上百萬噸、資金信譽度好的一級代理商合作,小型鋼貿企業往往只能從“中間商”手上拿貨,成本自然提高,特別是當鋼價 “倒掛”的時候,鋼貿商不僅無利可圖,還會嚴重虧損。針對這種狀況,一些地區的鋼貿商會或協會,把鋼貿商組織起來,打破傳統單一供銷模式,實現統購分銷格局。有的地區行業協會組織70家鋼貿企業出資數億元,組建金屬物資投資有限公司,將鋼貿商的資金集中起來,統一向鋼廠訂貨,以量取勝,從鋼廠取得低價集中采購權,繼而再分給每家企業進行銷售,這樣把原來各層級的利潤都留在了自己手上。鋼鐵貿商通過抱團組建大型鋼貿集團公司,走集中采購之路,相互取長補短,抱團取暖,定將大大提高其與上游鋼廠之間的定價權,從鋼廠取得批量低價的優勢,充分實現鋼材流通服務型企業的角色轉變,共同抵御市場風險。(中國冶金報)
- 上一篇:三角債卷土重來 鋼鐵業無法脫身 2011/11/22
- 下一篇:鋼市的“春天”還有多遠? 2011/11/22